• 主页
  • 要闻
  • 政策
  • 新零售
  • 品牌
  • 营养
  • 行业
  • 农产品
  • 美食
营养>正文

吃早餐的重要性

2025-10-13 墨潼 中国食品消费网

  早餐,作为一天的“启动键”,远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近期,一篇基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纵向认知老龄化的观察性研究,探讨了老年人进餐时间的变化轨迹及其与疾病、遗传背景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首次系统指出,早餐时间每推迟1小时,长期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11%,为时间营养学在老年健康干预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可见,早餐啥时候吃对人体的代谢节律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人体的代谢系统就像一台精准的生物钟,每一环的运作都需要与自然光照的昼夜节奏相匹配。早餐吃得太早或太晚,都会打乱这一节奏,从而引发代谢紊乱。

  1.不吃或晚吃都不好

  目前国内外营养学界普遍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早餐犹如为大脑“充电”,对其身体健康、认知能力及学业表现均具有显著益处。研究表明,坚持吃早餐的孩子,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镁等微量营养素的摄入更为充足,超重及肥胖的风险更低,活动量更大,体育课上跳绳、跑步成绩普遍优于空腹同学。

  此外早餐还有助于提升学龄儿童的认知表现,让他们工作记忆更敏锐,数学题做得更快、更准确。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大脑正处于高速“升级”阶段,耗电量比成人更高——单位重量脑组织的葡萄糖消耗率远高于成人。加之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较长,夜间禁食时间相对延长,夜间睡眠时,肝脏里储备的糖原会被逐渐耗尽,而大脑依旧需要持续供电来维持做梦、记忆整理、生长激素分泌等高耗能作业,因此他们对早餐所提供的营养支持更为敏感,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对于保障上午的学习与活动至关重要。

  在成年人的研究中,大家更关心“吃早餐会不会胖”“跟慢性疾病有没有关系”。有趣的是,研究发现,跳过早餐并不等于减少热量:把早餐省掉的人,身体会分泌更多“饥饿激素”,中午见到高油高糖反而会更加“失控”,零食也可能多抓两把,结果就是,一天总热量更高了;而且,饥饿久了,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脂肪反而容易囤起来。

  一项关于进食早餐及体重变化关系的分析显示,纳入的9项研究中有8项都提示:不吃早餐的人,超重、肥胖风险或体重悄悄上涨的风险明显更高。研究还发现,不吃早餐与血糖异常、心血管疾病,甚至胃肠道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为何不吃早餐会与如此多的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最近,国内一项对7万多人的跟踪调查显示: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身体里低级别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就像一直开着小火“慢炖”血管和器官,这或许正是不吃早餐与多种慢病、肿瘤扯上关系的隐藏线索。

  2.什么时候吃比较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了个“官方闹钟”——早餐应安排在6:30~8:30之间完成,与午餐间隔4~6小时为宜;同时建议在起床后的30分钟至1小时内进食,这一时间段更符合人体昼夜节律,能让血糖更平稳并激活一天的新陈代谢。

  天亮后,褪黑素(让人犯困的激素)迅速下线,胰岛素(降血糖的“搬运工”)灵敏度达到全天峰值。此时进食可充分利用机体对葡萄糖的处置能力,血糖上升得温和,降低餐后血糖波动,胰腺不用拼命加班,能把能量快速存进肌肉和肝脏,就像给手机快充,20分钟回血50%。

  看来吃得太早或太晚,身体都会“闹脾气”。6:00前,天还没亮透,褪黑素没完全撤退,血糖容易“坐过山车”,尤其患有糖尿病的人更要当心。有的人把早餐时间拖到9:00后,甚至合并为早午餐,此时夜间空腹时间达12小时以上,胆汁憋在胆囊里排不出去,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悄悄升高,2型糖尿病风险也跟着上涨。另外,由于空腹时间太久,身体以为你在“饥荒模式”,下一顿更容易暴饮暴食,长期如此,将引起体重增加。

  其实,把30%的热量留给早餐,减肥反而更省力。研究发现,一天吃进去的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早餐热量占全天30%以上,可显著降低全天饥饿感、减少晚餐暴食,并改善减重效率。

  3.吃什么如何选

  “豆浆+油条”“白粥+馒头+咸菜”“面条/米粉+浇头”,这些组合,美味又能填饱肚子,深受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喜爱。而在营养学上看,这些食物组合能量密度高、营养密度低,大多碳水量超标,油盐爆表,但蛋白质不足,钙、维生素C、膳食纤维的含量也明显不足。

  那么,早餐应选择哪些食物?

  主食选择全谷物或杂豆主食,燕麦片、杂粮馒头、蒸山药、老玉米、藜麦粥等。它们富含β-葡聚糖或抗性淀粉,升糖指数比白粥、白面包等低了30%~50%,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十分友好。

  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例如水煮蛋、牛奶、鸡胸肉、瘦牛肉、豆腐、鱼虾等。研究显示,适当的蛋白质摄入可有效减低上午的饥饿感,午餐自动减少热量摄入,有利于控制体重。

  适量蔬菜、水果及健康脂肪。蔬果里的维生素C、钾和膳食纤维,既能抗氧化,又能促进排便,一早就帮你把食物残渣“护送”出肠道。核桃、榛子、杏仁、牛油果或亚麻籽油等都属于健康脂肪,其中,坚果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坏胆固醇,同时延缓胃排空,让血糖曲线更平缓。

  综合以上内容,这份“早餐行动指南”可供参考:

  ①坚持每日吃早餐;

  ②起床后的30分钟至1小时内吃早餐,在6:30~8:30之间完成早餐;

  ③改变传统早餐模式,丰富早餐食物种类,多选择全谷物、蛋白质、新鲜蔬菜水果及健康脂肪;

  ④想减肥就把全天30%热量挪到早上吃,午餐自动少吃,比节食更轻松;

  ⑤早上赶时间上班上学或是家中老人觉得早餐麻烦的话,可提前准备好“快捷早餐”,例如牛奶、燕麦片、全麦面包、可生食蔬菜水果等。

  让我们用一顿及时、均衡、热气腾腾的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为健康长寿的一生续航。

相关文章

  • 吃早餐的重要性

    吃早餐的重要性

  • 从北海渔火到世界餐桌:一颗丸子的梦想

    从北海渔火到世界餐桌:一颗丸子的梦想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通知,做好秋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通知,做好秋

  • “网球第一课”成功的联合举办,展现了

    “网球第一课”成功的联合举办,展现了

  • 振东集团《向阳而生·产业篇》登陆CC

    振东集团《向阳而生·产业篇》登陆CC

  • “喜庆丰收节 蟹起大纵湖”2025年

    “喜庆丰收节 蟹起大纵湖”2025年

吃早餐的重要性

  早餐,作为一天的“启动键”,远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近期,一篇基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纵向认知老龄化的观察性研究,探讨了老年人进餐时间的变化轨迹及其与疾病、遗传背景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首次系统指出,早餐时间每推迟1小时,长期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11%,为时间营养学在老年健康干预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实

热门文章

  • 1.从北海渔火到世界餐桌:一颗丸子的梦想
  • 2.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通知,做好秋
  • 3.“网球第一课”成功的联合举办,展现了
  • 4.振东集团《向阳而生·产业篇》登陆CC
  • 5.“喜庆丰收节 蟹起大纵湖”2025年
  • 6.云集意国佳酿,共探未来市场,第八届V
  • 7.从全球品质标准到“安心奖”:三养如何
  • 8.官宣,我们拿证啦!
  • 9.“寻鲜·阿根廷牛肉美食节”圆满收官,
  • 10.首店开业5个月,沸点计划拿下1850

热评文章

  • 量贩零食迎来专属智慧仓库,菜鸟供应链

    量贩零食迎来专属智慧仓库,菜鸟供应链

  •  《2024线上饮料趋势白皮书》全新

    《2024线上饮料趋势白皮书》全新

  • 米线大王蒙自源,多项荣誉齐加身

    米线大王蒙自源,多项荣誉齐加身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组委会支持的“品牌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组委会支持的“品牌

  • 儿童每天要摄入多少乳制品?

    儿童每天要摄入多少乳制品?

  • 吉林省公主岭市的鲜食玉米进入收获期

    吉林省公主岭市的鲜食玉米进入收获期

  • 全球健康食品领域的年度盛会在海南盛大

    全球健康食品领域的年度盛会在海南盛大

  • 2024 K-FOOD Boom-U

    2024 K-FOOD Boom-U

  • 2025北京米其林指南发布庆典在北京

    2025北京米其林指南发布庆典在北京

  • ​劲仔食品:携手高精科研人才,开创鹌

    ​劲仔食品:携手高精科研人才,开创鹌

标签列表

  • 吃早餐的重要性
  • 从北海渔火到世界餐桌:一颗丸子的梦想与征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通知,做好秋粮产
  • “喜庆丰收节 蟹起大纵湖”2025年苏状
  • “网球第一课”成功的联合举办,展现了“体
  • 振东集团《向阳而生·产业篇》登陆CCTV
  • 云集意国佳酿,共探未来市场,第八届Vin
  • 从全球品质标准到“安心奖”:三养如何炼成
  • 官宣,我们拿证啦!
  • “寻鲜·阿根廷牛肉美食节”圆满收官,多元
  • 首店开业5个月,沸点计划拿下1850万招
  • 荣耀加冕!蒙牛以销量第一、消费者首选品牌
  • 四川省正式启动《中国川菜图志》编撰工作
  • 秋糖季·中国街舞联赛(南京站)燃情开幕
  • 胡萝卜的好处多多
  • 2025年我国抹茶总产量预计将超过500
  • 洲际酒店及度假村以“绽若夏花 当燃尽兴”
  • 官宣定档!第114届全国糖酒会将于202
  • 知名卤味品牌周黑鸭荣获尚普咨询集团市场地
  • 2025年“全国百家龙头企业进新疆·伊犁
  • 法律事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人才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6-2025 中国食品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