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要闻
  • 政策
  • 新零售
  • 品牌
  • 行业
  • 农产品
  • 美食
主页 > 营养 > >正文

把维生素当养生良品 小心补出“负”效果

2019-12-04

今年双十一,保健品销量跻身排行榜第一。“吃最贵的保健品,熬最深的夜。”是当下不少人的通病,这些人把保健品当成了养生良药。

众多保健品中,各种维生素因价格相对便宜,在抗衰老、预防慢性病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备受青睐。不过,最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杂志》一份新的病例报告提示,过量使用烟酸(维生素B3)可损伤眼睛中的特定细胞,一名老人因此严重视力丧失,到了失明的程度。

不为人体提供能量,却不可或缺

“维生素,顾名思义就是维护生命的元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天津第三中心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张明介绍,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体对每种维生素需求的剂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每种都不能缺少,否则就会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

维生素家族庞大,我们日常经常关注的维生素主要有十几种,其中维生素B族中的维生素B1、B2、B6、B12、烟酸、叶酸、胆碱生物素等,属于水溶性维生素,而维生素A、D、E、K则属于脂溶性维生素。

“上述病例报告中提到的烟酸原来被称为维生素B3,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烟酸缺乏可能会引起癞皮病。”张明说。

当烟酸用量超过其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可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在临床上,烟酸以前被用于辅助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天津医大二院心脏科主任袁如玉介绍说,20世纪50年代中期,烟酸作为调脂药物使用,但由于烟酸的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

在上述病例中,患者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高血脂,却连续几个月过量摄入烟酸,产生一种罕见的毒性反应,称为烟酸诱导的囊性黄斑病,导致患者视网膜肿胀,最终视力丧失。

烟酸摄入过量的病例比较罕见,张明说,烟酸作为水溶性维生素,人体可自行调节,如果摄入过量,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尿液代谢排出体外。上述病例的情况,可能是患者在短时间内,连续超大剂量服用烟酸,超出身体代谢调节能力,从而引发罕见毒性反应。

“家族成员”各司其职,用法各异

维生素家族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参与保障人体各个功能的正常运转。比如维生素B1,可维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以及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恼人的脚气病就是缺了它造成的;维生素B2有助于皮肤、黏膜、毛囊系统的健康,缺了它会导致口角炎、唇炎、口腔溃疡等多种皮肤黏膜问题;维生素D可帮助人体吸收磷和钙,是保证骨骼健康的必需物质,缺少维生素D可能会患佝偻症或骨质疏松。

还有最受欢迎的维生素C,进入冬季后,很多人每天服用它预防感冒。对此,张明表示,维生素C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保持皮肤的弹性。同时这一特性,还可以软化血管,预防动脉硬化及骨质疏松。在抵御病毒性感冒方面,维生素C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人体内的免疫抗体生成,从而预防感冒的发生。

但张明提醒,虽然目前很多人因维生素摄入不足会影响健康,但维生素补充过量所产生的危害,有时候远比维生素缺乏更严重。比如,人体对于维生素C的需求量很小,每天摄入100毫克,就能满足人体所需。而大量服用,会导致体内尿酸酸碱度下降,尿液中的草酸盐、尿酸盐等含量增多,可能引发胆结石、肾结石等疾病;还可能出现肠胃道不良反应;大量服用维生素C后突然停用,更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的各种症状,如血管脆性增加,牙龈出血,甚至坏血病等。

相比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服用过量更容易导致人体中毒。张明解释说,脂溶性维生素会溶解于脂肪,并且蓄积到脂肪中,身体不会自行排出,因此过量服用就会引起中毒。比如维生素A,如果每天服用10万IU(IU是维生素、抗生素含量的国际单位,通常都根据药物的特性规定1IU等于多少质量。药典中,含量纯的1000IU相当于1毫克)以上、连服6个月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皮肤发痒、干燥和脱屑、颅内压增高等慢性中毒症状,有的人还会引起异常激动、嗜睡、复视等急性中毒症状。

除了不能过量服用维生素,在服用维生素的时候,还要注意避免和某些药物或食物同时服用,产生不良副作用。服用维生素A时就需要忌酒,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转化为视黄醛,而乙醇在代谢过程中会抑制视黄醛的生成,严重影响视循环和男性精子的生成功能;高脂肪膳食则会提高维生素B2的需要量,从而加重维生素B2的缺乏;此前还有研究发现,维生素E补充剂可能和降胆固醇药相冲突。

均衡正常饮食,就能满足需要

“只要均衡摄入正常的饮食,就足以满足人体对于维生素的正常需要。”张明表示,不主张健康人群大量补充维生素,因为人体有自身调节功能,比如体内维生素C含量过少了,那么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能力就会增强,以满足身体需求。临床上一般只针对患有某些疾病造成维生素缺乏的患者进行相对应的维生素补充。像肝病患者,由于维生素B12和维生素A储存在肝脏中,而且肝脏是人体“合成化工厂”,很多维生素会在肝脏进行转化,肝脏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某种维生素的缺乏。因此肝病患者需要补充维生素。

一般来说,维生素都是非处方药,也有一些大剂量维生素属于处方药,比如烟酸缓释胶囊等。临床医生有时候治疗某些疾病也会大剂量使用某类维生素,维生素B1作为心脏和心脑血管辅助药,在临床上医生经常会使用。

“虽然维生素大部分是非处方药,但是自2000年起,营养学界已达成共识,对于维生素的摄入量应参照安全摄入的推荐量标准,即每种维生素都有摄入量的最高限和不出现缺乏的低限,既不能超量,产生副作用,也要高于低限,以保证效果。”张明说,至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缺乏某种维生素,是否需要进行补充,还是应该通过专业的检查和医生的诊断,从膳食摄入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维生素缺乏的表现,以及进行血生化等检验来判断。

一些女性为了达到减肥目的,不吃或吃很少的饭菜,靠补充维生素来维持身体健康,对此,张明也表示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减肥应当遵循科学原则,结合身体情况有计划、合理地进行,特别是科学安排膳食摄入;另一方面,市场上大部分维生素都是工业化学合成的,且成分单一,远远比不上丰富多样的日常饮食,长期过量补充更容易出现不平衡甚至副作用。

张明建议,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每天摄入谷物、蔬菜、水果、肉类、水产、蛋类、豆类、乳类等多种食物,并学会搭配形成丰富的餐桌内容,就能保证人体日常所需的各种维生素,无需再额外补充。一边熬夜一边用猛吃维生素等昂贵的保健品进补,不仅无益,甚至会适得其反。

上一篇:土榨花生油“纯天然无公害”?未必!

下一篇:吃东北油豆会导致食物中毒? 是没煮熟惹的祸

相关文章

  • 敦煌种业拟收购首农股份控股权

    敦煌种业拟收购首农股份控股权

  • 被曝销售病死猪肉 广州两涉事档

    被曝销售病死猪肉 广州两涉事档

  • 白菜卖出白菜价但黄瓜却涨了 都

    白菜卖出白菜价但黄瓜却涨了 都

  • 生猪生产恢复势头明显 分区防控

    生猪生产恢复势头明显 分区防控

  • <strong>广东佛山通报“死猪出场”事件:</strong>

    广东佛山通报“死猪出场”事件:

  • 金正大实控人股权冻结未披露收警

    金正大实控人股权冻结未披露收警

广东佛山通报“死猪出场”事

热门文章

  • 1.食品安全:“四个最严”和“精准扶贫”
  • 2.行业盛宴——2019全国食品质量管理与技术
  • 3.中国首个餐饮营销力白皮书于昨日发布!
  • 4.党建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研
  • 5.2019年全国月饼行业发展趋势
  • 6.科技助推贺兰山生态修复 众森生态承办论

热评文章

  • 猪肉涨价推高物价涨幅 多地启动发放价格临时补

    猪肉涨价推高物价涨幅 多地启动发放价格临时补

  • 鸡蛋降价了!蛋价连续12个工作日下降 月内降幅

    鸡蛋降价了!蛋价连续12个工作日下降 月内降幅

  • 以行动践行责任,四特酒体育赛事助力再谱新篇

    以行动践行责任,四特酒体育赛事助力再谱新篇

  • 猪肉批发价连续三周回落 降幅超16%

    猪肉批发价连续三周回落 降幅超16%

  • 中国猪肉价格连续三周回落 业内人士:非“假摔

    中国猪肉价格连续三周回落 业内人士:非“假摔

  • 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

    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

  • 冬储菜卖“白菜价”! 葱价创5年新低 有超市购

    冬储菜卖“白菜价”! 葱价创5年新低 有超市购

  • 全国生猪产能加快扩充 存栏止跌回升

    全国生猪产能加快扩充 存栏止跌回升

  • 白菜卖出白菜价但黄瓜却涨了 都是蔬菜差距咋那

    白菜卖出白菜价但黄瓜却涨了 都是蔬菜差距咋那

  • 广东佛山通报“死猪出场”事件:19名涉事人员被

    广东佛山通报“死猪出场”事件:19名涉事人员被

标签列表

  • 生猪生产恢复势头
  • 食品安全:“四个
  • 白菜卖出白菜价但
  • 垃圾食品、不易消
  • 广东佛山通报“死
  • 苏宁易购网店所售
  • 珠峰农投百亚成推
  • 冬储菜卖“白菜价
  • 土榨花生油“纯天
  • 吃东北油豆会导致
  • 白菜卖出白菜价但
  • 中国已成全球第二
  • 把维生素当养生良
  • 2019品牌中国健康产
  • 猪肉涨价推高物价
  • 以行动践行责任,
  • 味来可期·觉胜千
  • 白菜卖出白菜价但
  • 全国生猪产能加快
  • 苏宁易购正式收购
  • 法律事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人才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5-2020 中国食品消费网 版权所有